侗族吃什么穿什么怎么生活,参考四年级上册同步作文,介绍傣族。

侗族吃什么穿什么怎么生活


1、侗族吃什么穿什么怎么生活


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1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1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1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年人多著长衫。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6盘水1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1段蜡染花布。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其他地区则多著短衣长裤,或在衣襟、领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黔西南安龙、兴仁1带妇女喜用白布作头巾,系各色绣花围腰,朴实无华,典雅大方。同时还喜戴银、玉手镯、发簪和戒指、项圈,样式别具1格,颇有特色



3、白族服饰:白族女子穿浅色大襟上衣,外罩黑色或紫色丝绒大襟坎肩,下着镶花边长裤,系绣花围腰,腰带刺绣精美,脚穿翘头绣鞋。头上顶1块花帕,未婚女子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压在花帕上,饰彩色绒球,耳侧垂长线穗。已婚妇女将长辫藏在花帕里。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和珐琅饰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男子的包头帕、上衣、裤子、绑腿等都喜用白色。其身着立领对襟衣,宽大中式长裤,鹿皮对襟坎肩,绣花肚兜,包头帕、打绑腿、穿剪口布鞋或草鞋,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1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纹样,这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白族女子善于绣染,其服饰上多有精美的刺绣、挑花、镶滚、扎染等手工艺。 白族服饰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1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3须”、“5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1体,色调1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1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白族男子1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3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4、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5、景颇族服饰: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1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
6、7个银项圈和1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1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1番韵味。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1种独特的审美观。



6、彝族服饰: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绍的是部分云南彝族服饰。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1朵花都是1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7、侗族服饰: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3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3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1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1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8、纳西族服饰:各地纳西服饰有较大区别,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紫色坎肩,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披1块羊皮披肩,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穿着时,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披肩上缀有7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1说象征星月,2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宁蒗地区纳西女子穿大襟短衫和长及脚面的百褶大裙,系宽大的毛织条纹腰带,将牛尾和黑线掺在长发中盘于头顶,缠黑色布帕,以包头越大为越美。中甸地区纳西女子穿麻布对襟长衫,腰系彩带,下着百褶麻布裙和云头靴,背披羊皮。纳西男子的传统装为镶边大襟上衣,长裤,绑腿,布鞋,系腰带,包头帕。宁蒗等地男子受临近藏族影响,习穿藏式服装。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2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县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5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7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9、美仑美奂的蒙古族服饰:美仑美奂的蒙古族服饰,采用古老而质朴精湛的工艺流程,1纱1麻、1针1线制作而成。千百年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流光溢彩、色泽鲜艳、绚丽多姿。形成了既融古代蒙古族服装之传统美,又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它更像是1部有着色彩、造形、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形象地记录了蒙古民族的文明史。极大地增强了蒙古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蒙古民族服饰也带有明显的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有差异性的人文资源的1种,极大的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的好奇。



10、阿昌族服饰:阿昌族长期与汉、傣族人民杂居共处,服饰上也体现出对他族文化因子的借鉴。各地阿昌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1般穿土布对襟上衣,着大裤筒宽裤腰的黑色直裆裤。而女子服饰就各地不同了,充分体现出阿昌族服饰的多样性。除去受邻近民族影响而呈现的地域特色外,阿昌族的女子头饰最富标记色彩、蕴涵着最多社会文化意味,了解了其中的规律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读阿昌族女子的社会身份和籍贯。梁河地区阿昌族已婚妇女打包头,阿昌语称“屋摆”。其制作方法是用塔扇树叶做成高约尺余的圆筒作内支撑,然后用长约1丈,宽9寸的黑色包头布缠绕在圆筒上,并插上绒线球花棒作装饰。新婚妇女的“屋摆”1端的长布条巾和末梢上的缨络直垂至腰间,待生孩子后才能把垂须包起来。户撒地区阿昌族已婚妇女则挽发髻于头顶,罩上青色圆筒包头。包头以塔扇树叶或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作里衬,外面用自染的青布或酱色薄纱仔细缠绕而成。腊撒妇女头上要打厚实挺阔的圆盘黑包头。她们的包头也用塔扇树叶做成的圆筒作里衬,但外面要用长约5丈,宽约1尺的黑色或青色土布缠绕,密密匝匝,约2寸多厚的大圆盘,并让包头布1端的穗须自然垂于脑后。已婚妇女的发髻多挽于头顶正中,并在右耳上方留缕头发,从前额绕到左耳上方,然后将发梢藏进在包头里,这缕头发是已婚和未婚妇女的区别标志。



11、苗族服饰:苗族服饰大体可分为花苗服饰、汉苗服饰、白苗服饰3种。花苗妇女是上装1般为右开襟、布扣,也有少部分的上衣是前开襟无扣的。下装为蜡染百褶花裙,底料为自纺自织的麻布;裙腰白色,裙身为蜡染花样,裙际绣有花纹图案。裙子前后各系有1块围腰,腰束绣带,小腿缠绣花护腿。头戴盘状青头帕。花苗妇女的任何1种服饰,都习惯镶上色泽艳丽的刺绣花边。汉苗妇女服饰,上衣为右开襟,布扣;下装为黑色长统裙。衣襟、衣袖、裙腰等部位的边际镶有淡雅的刺绣花边。白苗妇女服饰,上衣为前开襟,无扣;后领缀1块方巾。下穿白色短褶,布料1般为自织的麻布。不管是花苗、汉苗、还是白苗服饰,服饰的花纹图案又极为相似。



13、水族服饰: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裤的腰、臀部较紧、裤管较宽大,颇有点喇叭裤的韵味。男子服装,相对简单,中、青年上装为长袖及短开对襟衣,下装着直筒长裤,脚穿麻线做“草鞋”,头戴大包头,赶场上街喜挂自制挂包。老年男子多穿右开襟长衫。水族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包1大包头,1般都是自纺、自织、自制的白布或靛青布。包头有严格的规定,用料男的长l.35丈,宽1.1~1.2尺,女的长1.2丈,宽0.9尺,包头最外截面做成丝缕状的“耍须”。包戴包头是把头帕宽折成对折或3折,然后1圈1圈缠绕在头上,形成—个大盘。



14、瑶族服饰:瑶族服饰的最大特点是5色斑斓。衣料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棉布,上面装饰有花边、丝绒、绒线、银饰和料珠。瑶族男子上身穿对襟或斜襟衣,长排蜈蚣形银扣或布纽,下穿纽裆长裤,头戴马尾编织的平顶圆帽或缠头巾。“红头瑶”(女子)从头到脚的打扮均突出红色,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上顶扎成平顶或旗形尖顶;正开襟长袖紧身衣,袖口、衣边均绣以红色为主的花纹,红腰带、红后围裙,胸前缀银排扣并吊系红色绒线;瘦腿长裤镶红边,红勾尖鞋;戴银项圈、手镯、戒指等;“白线瑶”(河口县桥河沿岸的“秀门”女子)头顶红边蓝布头帕,系白色流苏;“沙瑶”(河谷的“秀门”女子)头顶黑色沙帕,着形似汉族旗袍的黑色长上衣,窄腿裤,1般不加花边。出门时男女背用线和马尾编织的网兜,女子背1面红1面黑的挂包。



15、壮族服饰: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颜色是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其中又分有领和无领之别。在以蓝黑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边、下摆和袖口等部位喜欢镶1道宽约1寸的5彩花边,表现出各自巧夺天工的本领和审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裤子的,女裤脚边分别镶有两道不同花纹图案的花带,其中底边1道宽5寸.另1道宽3寸,多为菱形连续纹样。这1身在平稳中透出青春热力的服装,显示出壮家姑娘的纯朴美。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1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缠,其中有的还嵌上绿色小珠。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人体的媚态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1体,俊秀中透出1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18、藏族服饰:女性服饰由于藏族居住的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服饰上有1定的差别,但共同点是色彩鲜艳、华贵美丽、引人注目。女性1般上身内穿粉红、绿、白等色的立领长袖绸缎长袍,袖子特别长,舞时似彩带,外套圆领右衽、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由于天气寒冷,她们的衣料除用棉布外,还使用羊皮、水獭皮、狐皮以及羊毛、牦牛毛制品缝制。喜配戴耳环、护身符、玛瑙项链、银链、银镯等饰品。男性服:男子头戴毡帽或皮帽,上身内穿色彩鲜艳的长袖立领右衽短衣,外穿大领右衽长袍,其穿着独具特点。要先将衣领顶在头上,使长袍及膝盖,系上色彩鲜艳的绸子或毛线编织的饰有多个口袋或雕有佛像等图案的腰带,然后让袍的上部滑落腰间,再将两只袖筒交叉扎于腰前。如果天气变冷,又可把上半截穿上。这种穿戴,既自由,又适合当地的特殊气候。腰带上还往往挂1把腰刀,并挂上小匕首和银筷筒。下穿深色长裤,脚穿皮或毡缝制的长筒靴,并将裤管紧扎靴中。许多男性也喜配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藏族穿戴饰品众多,主要原因是其祖先1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1风俗1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而更多成了装饰。



19、回族服饰:女性服饰:回族的民居受其他民族影响较大,服饰也如此,和杂居区其他民族相似。但在聚居区以及举行宗教活动时,则具有自己素雅、端庄大方的服饰。女子1般蓄发,挽髻或编辫,上顶1块白盖头。盖头斜角对折,露出面孔,将两角拉拢扣在下颌下,让其自然垂下披在身上。盖头也有用其他浅色、黑色及印花的纱稠、丝等料子制成。上身内穿长袖衬衫,衣长及膝上,翻领。外穿坎肩,下着长裤,绣花鞋或胶鞋,还喜欢在服饰上镶花边。服装色彩随年龄增加而变深。男性服饰:回族男子服饰的1个典型标志就是头戴白色小圆帽,有的在帽上还绣有阿拉伯文吉祥语。它既有保暖的实用意义,还具有圣洁高尚的含义。上衣1般内穿浅色长袖上衣,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脚穿布鞋、皮鞋或胶鞋。老年人蓄长须者较多。



20、满族服饰:云南满族的穿着原与北方满族没有区别,但落居云南后,由于环境改变,生产方式、生活内容、衣食住行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适应北方严寒的厚重的长衣大袍逐渐演变成了适应南方气候的服装。满族的传统服饰是旗袍,早期的旗袍男女都穿。圆领、大襟、很窄的马蹄袖。为便于上马骑射,前后左右各开1个叉。在穿着时,男子束腰,女子则常在外罩件坎肩,并在旗袍的领边、前襟、袖口镶上花边。有的还在袖子下半截的里面,用5彩丝线绣上鲜艳的花纹图案,穿着时将袖子翻折过来,刻意露出醒目的彩绣。与旗袍相配的还有头饰和旗鞋。未婚女子常梳1独辫垂在背后,已婚女性发式多样,但都绾髻。有的绾得很高,好象在头顶立起了1座牌楼。上有各种头饰。她们的耳垂上扎3个孔,1耳戴3钳是满族的传统习俗。她们所穿的旗鞋也叫“寸子鞋”。鞋面彩绣,木质高跟镶在鞋底中间,1般3—6cm,高的达12—15cm,形状像花盆。此鞋来源于1个传说。据说很早以前,阿克敦城部落长多罗罕有个美丽、聪明、文武双全的女儿叫多罗甘珠。河对岸古顿城城主哈斯古罕非常仰慕她的才貌,多次求婚不成,便设毒计害死了多罗罕,攻占了阿克敦城,多罗甘珠只好带领全城人员撤退。在绝境中,她看到站在泥塘里的长腿白鹤,得到了灵感,便让人们砍来树木,模仿白鹤腿做成高底鞋,人们穿上高底鞋顺利通过了阻碍他们的水甸子,突袭阿克敦城,射死了哈斯古罕,夺回了自己的家园。为纪念这件事,满族女子便都穿上了这种鞋。2十世纪初满洲贵族统治结束后,其传统服饰——旗袍并未销声匿迹,反而在汉族女性中逐渐普及,成为人们喜爱的服装。然而这些传统的满族服饰在云南满族身上已无从寻觅。住在城镇的云南满族穿和汉族1样的服装,从衣着上已无法将他们和汉族区别开来。居住在山区聚居区的满族却还有自己的衣着特点。好留长发,绾髻,不包头。也有的戴用毛线钩织的灰色、藕色或黑色的圆帽,上穿右衽立领长袖衣,布纽,衣长及膝,形如较宽大和放长的姊妹装,1般用蓝色、深灰或藏青色缝制;下穿长裤,裤脚用1长布带缠紧,穿布鞋、胶鞋等。她们戴耳环,戒指等首饰。这是较传统的服饰,青年女子已很少穿着,而多数穿现代汉装,留长发或短发,穿短衣、长裤等。老年女子上穿深色立领对襟衣,布纽,双兜,衣长及大腿上部,下穿深色长裤,脚穿布鞋、胶鞋或皮鞋。北方式的传统满族服饰,只在喜庆场合作为礼服和表演服穿着。



36、土族服饰: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1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1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1绺红穗,更显得别致、飘逸。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5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据说,这几种颜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长裤。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1。过去有所谓“3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89种。现在,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1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1根或3根辫子,扎红头绳,系1块海螺片,头戴1条绣花头巾,显得活泼,秀丽。



37、维吾尔族服: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1。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4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4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4楞小花帽)。



38、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妇女很会打扮自己,款式独特,美观大方。春、夏、秋季1般戴被称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泽鲜艳的“朵皮”,并在上面罩1条明丽的花头巾。老年妇女戴古朴典雅、凝重端庄的素“朵皮”。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团锦簇的连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5彩珠和亮片。有时,在连衣裙的外面加上绣花衬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别具风采。相对而言,老年则喜欢宽大,褶多的衣裙,不过都是丝绸制成。妇女的冬装更是华贵,富有西北风情。她们除毛衣、毛裤、棉、绒上下衣、呢大衣之外,还喜欢穿价格昂贵的狐皮,羔皮、水獭、早獭等裘皮上衣。再穿上1双高筒皮靴。显得身材更为修长伶俐。



39、赫哲族服饰: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1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1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



42、黎族服饰: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3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1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选我哦


跳彩带舞穿什么衣服合适,都是女生穿的才行。



2、参考4年级上册同步作文,介绍傣族。


泱泱华夏,盛开着5十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泼水节啦!时间在每年4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4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族的新年节。其实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1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才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按照傣族的传统习惯,这1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既然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那这个节日到底是怎么由来的呢?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1个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7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7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7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1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1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1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6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1年1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1年的疲劳,为新的1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就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如今的大中国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啊!。



3、平凡中的发现作文800字




4、为什么西南少数民族要在头上缠很多布


引人注目的头巾和头帕  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这样1来,我国从北到南,从草原到山地,在全国的不同少数民族中,头巾和头帕式样繁多,花色各异,使用得非常广泛。这些头巾和头帕为各民族的服饰增色不少,同时也构成为各民族服饰特点的1个组成部分。  所谓头巾,指的是用以顶在头上或包在头上的方巾,或正方形,或长方形,也有的是3角形,常用绸子、棉布、尼龙纱等料子做成,并往往施以刺绣、挑花、色彩多绚斓耀眼。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北方少数民族以使用头巾为主,用帕的较少。所谓头帕,指的是用以缠绕在头上的布带故绸带,长条形,1般在1至2丈之间,也有长达5-6丈甚至更长的,宽度不定,多为1.5市尺左右。帕子多为单色,以黑帕、蓝帕和白帕居多,两脚多缨穗,并在垂下1端刺绣花纹。有的头帕也用鲜艳的色彩。包裹头帕的多为南方少数民族,但南方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使用头巾。  我国东北和内蒙的少数民族使用的头巾,大都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从色彩上可以分为白色和彩色两类。白色包头巾的使用,以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为代表,朝鲜族中老年妇女喜欢用白绒布巾包头,而达斡尔族男子则头包白毛巾。彩色包头巾的使用,以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为代表。蒙古族无论男女;在春夏秋3季都喜欢里绸巾包头,妇女的包头巾尤为鲜艳,颜色有红、粉红、天蓝等.也有用布巾的。鄂温克人的头巾色彩更为丰富,男子用白色,妇多为蓝色、白色、青色、绿色等。  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头巾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都使用头巾。从质料上看,西北少数民族的头巾有布巾、毛巾、绸巾、纱巾以及尼龙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鲜艳。从形式上看,又分为1般头巾和大头巾。所谓1般头巾,是指1般情况下包的头巾;所谓大头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后加顶的头巾,这种头巾1般都十分长大。现介绍4种较有代表性的头巾。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教派不同,服饰也就有1定的区别,因而我国西北地区回族所使用的头巾也就多种多样。哲海林耶派妇女头上爱顶1块白布巾;西道堂妇女爱顶1块毛巾。在有的地方,回族年轻妇女头上戴发网,或是顶棕、白两色的大头巾;有的地方则顶绸巾,色彩更为艳丽。  哈萨克族男子,在天热的时候扎3角布头巾。哈萨克已婚女子蒙白色长巾。克勒衣部落妇女,婚前用白色头巾包头,结婚时换上红色头巾,1年后再换白色头巾。乃曼部落的妇女戴“吐麻克”平顶帽,结婚时换白巾。可见,哈萨克妇女的头巾种类多,而且常变换。  乌孜别克妇女的头巾,是戴了小帽以后再顶上的1种方头巾,色彩多样,鲜艳美观。青年妇女多围花色方头巾,老年妇女多顶白色方头巾。显示出1种独特的地方民族特点。  俄罗斯族妇女喜欢戴精工制作、色彩艳丽的花头巾,尤以未婚少女为甚。头巾有布巾、绸巾或纱巾,3角形或由正方形对折成的3角形。严格说来,俄罗斯族妇女的头巾本身并无特殊之处,特殊的是包头巾的习俗和要求。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求妇女必须包头巾,这才是对长辈和客人表示尊重,否则就是不尊重,不懂礼貌。  在我国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有1种妇女使用的长头巾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称这种长头用为“盖头”。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等都戴盖头。所谓盖头,就是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的大巾,戴时从头上罩下,披在肩上,盖住整个头部,两耳也掩在巾下,颌下扣扣,只剩面部在外,就象风帽。长度1般垂到腰际,哈萨克族的竞垂到臀部以下。盖头1般分绿、黑、白3种,从少女开始直到结婚后12年都戴绿盖头,结婚34年直到中年城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十分明显,盖头是受1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服饰影响,尤其是受阿拉伯民族服饰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妇女面罩的1种变种。直到现在,新教对戴盖头要求仍很严格,无论在家或外出,都必须戴;而老教要求则稍宽,1般出门时戴,在家不戴而换为织花纹的便帽。  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贵州的布依族妇女,住在镇宁扁旦山1带的戴绣花头巾,其它地方的包青色的或花格的头巾。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3角头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
6、7尺,也可以说是头帕。有的妇女不包头,只顶1块花帕,其实这才是花头巾。  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她们的顶巾种类繁多,有头勒子、黑布包头、白布包头、大包头、桃花头巾、绕包头、绕羊肚子手巾、经挑花头帕等;中老年妇女还有蜡染布头巾扎染布头巾、高髻黑布头巾等。白族妇女的头巾因地区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头巾,所以格外多种多样,而且这些不同的头巾还包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少女时,白族姑娘头上都是用1块1尺见方的蓝布包着,叫作“网手巾”,然后把蓝布巾的4角收于脑后,很象1个鸽子尾巴,所以俗称为“鸽子尾”。姑娘结婚后就不再戴这样的“网手巾”,而采用别的包头巾和相应的包头形式,如用纱帕包头等。到中老年,则多用蜡染或扎染的头巾。  彝族妇女的头巾,也是多种多样。大小凉山彝族妇女头上的瓦式方帕,已在前面提及共为1般读者所熟悉。在此,特意介绍云南花腰彝的头巾——也许,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漂亮的头巾。  散居于云南石屏县北部山区的彝族花腰支系自称“聂苏泼”,有着很高的挑花技艺和艺术表现技巧,其妇女服饰由头饰、衣裳、托肩、领褂、腰带、兜肚等组成,都很鲜艳漂亮。头饰用4至5块不同颜色的布料排接在1块长方形蓝色或白色底子上,成为1块“头巾”。头巾4角缀以银泡,在银泡与银泡之间的空隙处饰以红、黄、绿、白等彩色毛线结成的缨花和流苏状垂缨。往上直竖的缨花,花腰人称为“杨梅花”,垂于耳畔的流苏式缨花,却称为“赶苍蝇”花,因为它们随时晃动,即可赴走飞来的虫子,既增添了鬓毛的美观,也起到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头巾遮于前额的横沿上,绣着3组各为单元的花卉连续图案,称“插在额前的3朵花”。头巾上段中间用宽1厘米,长8至十厘米的各类彩色布条组成色阶式的直幅图案,左右两边则绣以对称图案,或花卉,或飞鸟,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每种色都用2至3个色阶进行过渡,显示出丰富的色彩韵律和节奏,有效地展示出“花腰彝”头巾的美。  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帕,在服饰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头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3:其1,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其2,头帕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其3,有些头帕的长度十分惊人。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缠头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1丈2尺或2丈4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传说羌人包白色或黑色头怕是纪念为抗击外族而牺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将军”。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佤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拉祜族女子头裹包头或大手巾,尤其是她们的包头,是1条1丈多长的蓝色长帕,缠在头上后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1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1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5尺到1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缠法是由右向后再向前缠绕,缠时将头帕叠成
5、6寸宽,使头帕两端穗头正好在两边鬓角处,向里1掖即可,头顶露在外面。可见,用头帕缠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尤其是在男子中是相当普遍的。  西南少数民族缠头,有些还缠出各种花样,显露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大小凉山彝族男子的青蓝头帕长达数丈,头顶右前方扎成1根向前挺起的细长锥形“子帕”,俗称“英雄结”,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尔瓦”,衬托得彝家汉子格外英武。阿昌族尚黑,也爱蓝色,女子结婚后用黑帕或蓝帕包头。阿昌妇女包头很讲究技巧,往上包得密密实实,有的高达1尺左右,上端还扎成1个左右高、中间低的马鞍形,有缨穗的帕头从右方垂下,年轻1点的妇女还在的上插鲜花装饰。  最长的头帕,也许是苗族花苗支系中的“大头苗”头帕了。云南华宁通红甸1带的“大头苗”妇女;喜欢把头发与几根红、黑头绳相绞,边绞边盘,在头顶形成圆圈,有如戴1圆箍,再用5块花色头帕,摆成6厘米左右宽,然后便开始紧密结实地向外1圈圈地绕,最后缠成1个比肩还宽、直径达50厘米以上的头帕圆盘。圆盘下方为黑色,黑中偶尔露1两个红白圈子;4周彩花,多为红白色图案;5条头帕的十结缨络,或均匀地散会于4周,或主要分布在前方。这样的头帕,加上满身苗家盛装,真可谓花团锦簇,耀人瞩目。要缠成这么1个头帕盘,每根头帕不下数丈,5根1共长达十数丈甚至数十丈。缠成这么1个头帕颇费时间。现在,“大头黄”妇女们干脆把头帕盘在1个帽箍上,不用时会全摆好,需要对戴上即可,十分方便。  我国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戴头巾、缠头帕的都有。壮族妇女平时有顶黑头巾、蓝头巾和花毛巾的,尤以新娘的花头巾最为漂亮。黎族妇女部绣花头巾,头巾边沿级有各种颜色的垂丝。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丰富多彩,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上盖1个镶银的头冠和1小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西林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白土布,围扎1块有白色花蕊的蓝巾,睦边瑶族妇女用1条薄头巾围住部分头部和头上的银帕,等等。统缠头帕也比较普遍。壮族妇女有用黑帕、蓝帕、白帕缠头的,有的将两个帕头从顶部拉出,向上分开,犹如两根短短的犄角。广西田林瑶族妇女把周围头发剃光,顶上编辫盘子头顶,然后用3丈长的黑帕缠绕,形似草帽。毛南族女子出嫁后用黑色或蓝色布帕缠头,留出脑后头顶。海南黎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  我国少数民族包戴的头帕、头巾,构成了1个5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服饰园地颇有特色的1角.AN>  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帕,在服饰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头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3:其1,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其2,头帕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其3,有些头帕的长度十分惊人。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缠头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1丈2尺或2丈4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传说羌人包白色或黑色头怕是纪念为抗击外族而牺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将军”。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佤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拉祜族女子头裹包头或大手巾,尤其是她们的包头,是1条1丈多长的蓝色长帕,缠在头上后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1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1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5尺到1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缠法是由右。



5、泼水节的意义


泼水节的意义1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1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2世纪末至十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1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车里》1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1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1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的新年节日。在傣历6月15日(清明节后10日左右)进行,历时3—5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互相追逐泼水祝福,并燃放“高升”(焰火),载歌载舞,竞赛龙舟。新中国成立后,泼水节期间,增加了文艺会演、电影晚会、展览、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1个凶恶的而且魔法无边的魔王,对百姓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抢了人间1个名叫南粽布的美丽公主为妻。   有1年6月,傣族过年魔王也为南粽布贺年。南粽布趁魔王喝得酩酊大醉之际,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点,即用其头发丝可勒断其脖颈。为给天界和人间除害,南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后,按此法将其头颅勒下。谁知魔王头上滴下的每1滴血都变成了1团火向人间蔓延,南粽布忙把魔王的头紧紧抱住,火被熄灭了。浑身血污的南粽布终于回到了人间,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污,都向她泼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南粽布,在每年过节时就互相泼水,用洁净的水冲去身上的污秽,迎来吉祥的新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来源意义   
1、泼水代表祝福   在麦日,1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1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1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1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的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1盆盆水代表着1盆盆祝福,尽情的泼向每1个你想祝福的人。   
2、泼水代表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除了丢包游戏外,相互泼水之间,泼得越多代表越多的祝福和关心,在1来1往的泼水间,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1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泼水代表消灾免难   泼水节分3日,其中第2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1日既不属前1年,亦不属后1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4、泼水代表新的开始   泼水节第3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1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因此,人们相信,泼水能让自己心灵变得干净,以迎接“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来新的美好1年。寄托了人们对善良正义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泼水可以忘记烦恼   泼水节相互泼水,除了表意上用水洗净烦恼以外,人们在相互泼水的快乐之中也确实能让人们忘记眼前的烦恼。   对于性格内敛的缅甸人来说,泼水节无疑是个“狂欢节”。公司放假,商店停业,忘记工作,抛开烦恼,所有人都沉浸在完全放松的欢乐气氛中。   
6、泼水可以消暑   4月的东南亚实在是太热了。每年45月份的许多地区酷暑难耐,气温达到约40摄氏度。政府气象部门不断发布高温预警,劝告人们不要在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出门,否则容易被紫外线晒伤。   泼水节给人们创造了1个“清凉世界”。年轻人站在泼水台上,手持高压水管,向台下过往的敞篷小货车和行人喷水。台上的人们喷得不亦乐乎;台下则是人山人海,载歌载舞,尽情享受“漫天飞雨”。    泼水节注意事项   
1、在云南德宏过泼水节期间,泼水的时间是中午12点以后,到晚上6点以前,其余时间1律不泼水。这里的人们在这个时间段是看不到有人泼水的,如果你想出门办事,又不想被水泼的话,可以在该时间段出门。   
2、泼水时请不要泼老人,孩子,孕妇及开车的人。在泼水节期间为了自己和小宝宝的安全孕妇就不要出门了。小朋友想泼水的话,要在家长的保护之下方可出门泼水。   
3、不要穿太薄太暴露的衣服,以免被泼湿后影响形象。穿得太厚也不方便,衣服泼湿冷不容易干。   
4、女士不要到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泼水,以免有些人乘机占便宜。以前也有过衣服当场被扒的情况发生,在狂欢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5、泼水节期间用水汽球的话,不要直接砸别人的眼睛或者头部,水气球砸到身上非常的痛,文明1点,泼水是表示祝福的,不要把别人砸得轻1块紫1块的。   
6、贵重物品不要随身携带在身上,可以买1个手机保护袋,将手机和0花钱装在里面,其余的物品就不要带了。   
7、不要穿高跟鞋或者人字拖,泼水时不方便,跑得也不够快。女士头发长最好扎起来,不然被水泼后看起来会很狼狈。   
8、女士1定要注意防晒哦,泼水节期间正好是最热的时侯,不要只顾着玩,要是被太阳晒上几个小时,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泼水节的意义2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的根本意义在于其清理和净化的过程——清除所有的邪恶、不幸和罪恶,并怀着1切美好和纯净开始新的1年。水在这个节日中代表了纯洁和清理的过程。   泰国泼水节又称“宋干节”,历时3天,是这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也是新年。宋干是梵文,意为“太阳运行到白羊座,既新的太阳年开始”,这也是1年中最热的`时候。在这里,它代表着清除所有的邪恶、不幸和罪恶,并怀着1切美好和纯净开始新的1年。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还有布施法会、选美大赛、花车游行、美食展览、文化艺术表演等1系列庆祝活动。这3天,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你泼,还是被泼的,都湿成了落汤鸡,脸上衣服上白粉斑斑,大家依旧兴高采烈。   在这个泰国泼水节习俗里,它预示着辞旧迎新,祝福着吉祥、幸福,1向友善、谦和、有礼的泰国人在这个节日里展现出他们的热情与疯狂。   自古以来宋干节就是庆祝泰国新年的重要节日,象征与家人、社会及宗教之间的关心、爱及紧密结合。家人趁此齐聚1堂,对家中长辈表示敬意,年幼者请长辈在手心上洒水祈福,之后,藉由积德、贡献食物给和尚、堆沙佛塔、相互洒水祝贺。感受社会的和谐、关怀大众、保存环境等,有助于居家、寺院及建筑的清洁。    泼水节简介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节日1般持续3至7天。第1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2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3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1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1边翩翩起舞,1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傣族泼水节来历   傣族的泼水节其实为傣族的新年,傣语称“桑罕比迈”、“棱贺比迈”。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1,1般在傣历4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3至4天。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3天。   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因泼水是这个节日中独具特点的活动,故名。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1些鲜花和树叶,泼水的时候用它沾满清澈的泉水,洒向亲戚,洒向朋友,洒向远方的客人,把自己最美好的祝愿奉献给别人。傣族人民信仰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每到泼水节,人们纷纷向龙泼水,预祝生活美好,年年5谷丰登。   傣族是1直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队伍,人口近百万,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则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1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1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1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1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湛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1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1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1起欢度泼水节。   节日的第1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娱乐项目有放高升、划龙船等。第2天称为“恼日”,傣语叫“宛脑”,意思是空日,即这天既不属旧年也不属新年,是“空下来”的1天。按照传统习俗,人们或在家静养,或上山狩猎。第3天为元旦,傣语称“宛叭宛玛”,即“日子之王到来的1天”。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寺庙拜佛,并在寺院里用细沙堆起
3、5座宝塔型沙堆,高约
3、4尺,塔尖插8根缠有红绿布条的竹枝,然后,围塔而坐,聆听育经和历史传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中午,每位妇女各挑1担清水为佛像洗尘,以求佛灵保佑。紧接着,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入认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项目。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世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今年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令人怀念。 泼水节的意义3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1般持续3至7天。第1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2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3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1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最快乐的日子。   泼水节,亦称宋干节,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1年的不顺,新的1年带着美好的愿望再次出发。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1般持续3至7天。第1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2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3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守岁,人们把这1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另1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是傣族新年的第3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闹。   "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1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1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1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1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灾。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4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神英达提拉诉说人间的灾难。帕雅晚欲到最高1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1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1位英俊小伙子,扮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7个女儿谈情。7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7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1束头发,制作1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傣历新年佳节,多数在傣历的6月下旬,少数年份在7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1般是3天(有时为4天)。第1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第2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3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1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歌舞,划龙船等庆祝新年的来临。   傣历新年(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庆祝活动长达3至7天。第1天叫“网霉”(死的意思)。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   第2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1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1年。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第3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傣家人把这1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泼水节的高潮。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依拉贺”,是1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时演唱,十分有趣。如:“拜年”词:“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蜜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泼水词:“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银水花,在飞舞,1个个,湿漉漉。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赛龙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