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鲜花行业分析中的鲜花核心资源是什么,中国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电商鲜花行业分析中的鲜花核心资源是什么



1、电商鲜花行业分析中的鲜花核心资源是什么

鲜花电商消费场景深入拓展 线上线下融合将成趋势线上单量增速趋缓,实体花店似乎成为出路之1随着线上单量增速趋缓,鲜花电商需要开辟新的出口摊薄成本,实体花店似乎成为出路之1。再加上近年大型花卉市场疏解腾退,花卉产品的供需失衡也为鲜花电商提供了切入线下的合适时机。花点时间最近就宣布开放供应链以吸引合伙人加入,探索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鲜花电商占有供应链优势,但也要为此付出开店、招聘的成本,且要为鲜花在花店中的折损承担风险,早期面向消费端的轻资产优势或难以复制。鲜花电商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鲜花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235.5亿元,同比增长39.5%。预计2018年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达366.2亿元,同比增长55.5%。鲜花电商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未来随着消费场景的深入拓展,更多潜在用户将被吸引,鲜花消费需求也将随着鲜花品类的拓展和服务品质的优化而进1步提升。2016-2019年中国鲜花电商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渗透线下 博弈实体花店1直聚焦于线上的鲜花电商开始寻求新业务。10月10日,鲜花电商花点时间官方微信发布了邀请合伙人开设实体花店的信息,开放供应链以吸引合伙人加入,并承诺从云南仓库配送到门店可实现全程冷链运输。花点时间公布的信息显示,花点时间已为加盟者提供供应链体系,包括花田、BEST标准质检前置、冷链带水运输等,同时在选址、品牌以及培训上提供相关服务。针对实体花店的开店模式等详细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花点时间求证,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花点时间的官方回复。早在今年7月,花点时间已开始为开设实体花店进行前期的招募筹备和选址规划。花点时间创始人兼CEO朱月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花点时间已开出20家门店,坪效高于1般传统花店。至于未来,线下门店以100家起步,主要分布在12线城市。鲜花电商虽起家于线上但1直在谋求线下的生存空间。同为鲜花电商的花加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已开通6家门店,但均处于测试阶段。花加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下花店可以作为线上订单配送点,极大地提升了时效性。同时可以借助店铺周边商圈及社区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流量。未来花加还会做部分品牌形象自营店,或者和线下花店做深度合作。为迎合实体门店的布局,鲜花电商频频进行线下的跨界互动。今年7月1日,花点时间与社交健身平台Keep联手发起线下活动。7月9日,花加与抖音联手将3里屯的Mercedes Me咖啡店变为鲜花点缀的“深夜表白花店”。 值得注意的是,鲜花电商逐渐向线下渗透,与想要触网的花卉市场形成了对接。线上线下融合将成趋势,寻求新流量成为必要举措鲜花电商为保证全链条可控性,搭建了相关的配套设施,随着线上单量增速趋缓,企业面临摊薄成本的压力。2016年鲜花电商行业增速达到顶峰114.1%,2017年降至68.5%,预计2018年将减少21.8个百分点。相较于早期开拓市场,鲜花电商已难以凭借口碑传播保持单量高速增加,寻求新流量成为必要举措。鲜花电商的线上单量快速增加后,企业为把控品质,在源头承包了花田、布局冷链运输,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投入重资。线上流量增速放缓,鲜花电商自然需要更多的出口摊薄成本,开设实体花店随之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消费需求转变为鲜花电商拓展线下增添了新空间。目前花卉产品的消费模式由过去的享受型和精神型转变为基本消费,市场对鲜花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需要大量的集散中心发挥集中和发散的功能,而在大型集散中心疏解腾退后,单凭线上或者线下0售的方式不仅成本过高而且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基于上述情况,鲜花电商下沉与花卉市场触网也就顺理成章。对于鲜花行业来讲,鲜花电商需要实体店的支撑来提供线下保鲜、集备、分解等功能。仅靠单1线上鲜花0售的方式无法满足目前鲜花市场的需求量,并且鲜花电商存在配送范围受限的弊端,部分商圈或偏远地区无法涉及。而鲜花实体店可以覆盖固定范围的客群,鲜花电商可借助实体门店和即时配送触达更多消费者。成本高企 发展之路待探索鲜花电商下沉至实体渠道时将面临多重考验。成本就是鲜花电商必须迈过的第1道门槛。品牌授权费和管理费分别上调至4.8万元、1.5万元/年,系统使用费每年6500元,保证金4万元,店铺设计费6500元,超过40平方米则需按平米数额外收费。与此同时,鲜花电商企业还需为完善供应链管理进行持续投入。根据中国鲜花电商行业及用户报告显示,鲜花电商供应链的核心相比传统交易模式,物流和人工是目前最主要的费用,特别是物流,高成本的冷链物流应用比例加大。鲜花电商并不熟悉线下网点的布局和配送方式,布局线下时将在物流配送、网点分布上遇到困难。面对上述问题,企业应利用线上网络体系现有的资源将实体门店的体系相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点和资源进行体系升级,如果重新搭建体系会出现亏损过高的现象。

中国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2、中国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中国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每年都关注它的产值、面积以及行业动态,却很少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从数量、构成、投资及盈利等方面对企业这个群体进行1些分析。文中数据主要引自每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统计数据,由于没有更多的具体统计数据,许多情况只能根据笔者对花卉产业的有限了解作粗浅描述。 花卉企业成长历程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拥有1大批传统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产地,发展出了丰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阳、菏泽的牡丹,长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时代北京花乡逐渐成为专门为宫廷服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东等地的农户也在那个时期开始生产“年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是我国本土花卉商品化的发源。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园林残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响。建国后,花卉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国家也建立了不少国有苗圃为城市建设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间,花卉被视为“封资修”、“资本主义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创。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传统花卉栽培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国外花卉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的栽培模式、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开始形成。花卉企业群体的形成也始于该阶段,传统花卉产区的1批有经营头脑的花卉爱好者和农户开始建立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紧接着又有大量外资、港台商人陆续进入大陆,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扶持花卉业的发展,许多其它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花卉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花卉企业当前状况 基本情况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6.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1个庞大的群体,他们1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30余万家。 资金来源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它行业投资等。靠自身积累的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企业(还有1些花农),那个时候从事花卉业是填补市场空白,积累迅速,凡生存到现在的,多数都已经实力雄厚。90年代,正逢花卉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港台花卉企业来大陆投资。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业发展,以及来自23产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规划建设各类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温室,建立1批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的花卉生产基地。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 企业家的“成分”上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业家多数出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传统花卉苗木产区,家里有地,爱好花卉,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90年代1些学者、工商界人士,甚至官员跻身于花卉产业。较前者,他们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许多人取得了成功。进入21世纪,企业家来源比较复杂,以具有丰富从商经验的其它行业企业家为多。从花卉产地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数量最多,根底扎实,多做生产;学者出身的企业家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1般都有较高学历,在品种引进、种苗繁殖、国外代理等产业链前端领域发挥很大作用;从其它行业转入的企业家则以经营管理见称。 企业规模与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规模主要从员工数量、生产面积、营业额等方面衡量。中国花卉企业中,农户数量庞大,小企业多,中大企业少,就是底盘大,上头小。多数农户生产面积只有几亩,员工就是几个家庭成员,平均每户2~3人,年营业额几万元。农户的数量是企业数量的20倍之多。而64908个企业当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只有8334家,所占比例不到13%,形成人们常说的“有数量,缺巨人”现象。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花卉企业的生产面积普遍偏小,营业额或产值则更小。荷兰目前大约有花卉生产1.2万家(包括种植户),生产面积1.1万公顷,从业人员7.2万人,销售额则高达73亿欧元(合人民币约730亿元)。中国花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些年有很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布如果将中国花卉企业分布到产业链上形成1个图形,大致就是1个“鸡蛋”(见下图)。 图案从左到右代表花卉产业链的育种种苗、生产以及流通几个主要环节,特点大致是“两头小,中间大”,大部分企业从事生产,从面积上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生产大国。图中育种的部分没有上颜色,那是因为目前我们的育种能力比较低,花卉生产所需的品种、种子、种球、种苗(红色星点部分)主要依赖国外直接进口或者进口扩繁。花卉企业的大部分分布在“鸡蛋”的中间——生产上,大中型企业在园林、苗木、切花、盆栽生产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业和花农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产,其次是鲜切花,从事盆栽植物生产的花农不多,可能是因为盆栽的设施和技术水平门槛较高的缘故。“鸡蛋”的尾部,也就是中国的花卉流通,也是1个产业瓶颈,不仅企业(含个体户)数量偏少,这些企业力量也有限,不能为庞大的生产提供足够的流通支持。目前国内切花、盆花消费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中高档盆花消费量约占全年消费量的30%~40%。其次为元旦、情人节、母亲节、教师节草花主要用于城镇绿化美化,政府采购的居多,其次为企事业单位。近年来花卉出口增长较快,有人说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花卉加工厂,确实有这种趋势。2005年花卉出口额为1.5亿美元,估计2006年能达到2亿美元左右,而2001年这个数字仅有8000万美元。 企业的盈利状况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增加,花卉价格普遍下降,中国花卉企业利润率降低,花卉业走出暴利时代,步入调整期。目前,种苗(包括种子、种球)进出口公司、部分国内的种苗生产企业(如蝴蝶兰组培)、设施资材生产贸易企业、进出口贸易企业等生存状况都比较不错,国内种苗(包括种子、种球)生产获利也不低,发展较快。生产企业中,切花切叶生产企业农户尽管利润率下降,但效益尚可;盆花调整变化比较剧烈,2005年生产面积与销售额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单位面积产值却在提升;苗木生产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面临产品结构调整,部分企业与花农遭遇难题。花卉流通领域1直都是“花卉市场+花店”格局,形势基本稳定;专业的营销公司已产生,尚处于摸索阶段。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趋势 花卉企业队伍继续壮大,优胜劣汰还在继续。中国花卉业进入21世纪后的6年间,企业数量已经增长将近2倍。影响因素有好几个:1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逐渐被国外企业看好,中外花卉贸易与交流空前繁荣;2是中国各级政府将花卉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给予重视;3是中国花卉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业外资金、人才进入,吸引更多菜农、粮农转向花卉生产。当然,企业数量连年增长,不表示只有企业诞生,实际上不断地有企业被淘汰,不断有新的企业创办,只是后者要比前者多,表现出来就是企业数量整体增长。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还要持续很长1个时期,直到两者趋于平衡,那时产业就成熟了。 1批实力较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形成,成为中国花卉产业的中坚力量。1个国家花卉产业的强大与否,首先看有没有1批数量稳定、具有主营项目、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含个体种植户)。它们抗风险能力较强,“内力”足,并且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产业的中流砥柱。随着产业健康良好发展,这样的企业会逐渐增多,并稳定下来。 企业之间社会化分工细化,相互协作加强。10年前的花卉产业就似当年盘古初开天地的情形,企业业务种类“多而全”,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都做不精,行业整体比较混沌。现在已经逐步过渡到各自占领1块细分领域,做精做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产业链初步明晰。另1方面,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同时也走向联合、协作。各个领域内的企业都有强烈愿望联合起来,减少彼此不必要的摩擦,互补长短,自律协调,做单个企业做不了的事情,增强对外竞争力,谋求更好发展。1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各个领域协会、团体组织的组建十分活跃,如中国花卉协会在2001年成立了0售业分会,2005年又成立了盆栽分会,云南花农自发成立的联合体甚至已经多达百余个。总之,以后的花卉企业,会分得越来越细,联合得越来越紧密。 今后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接触花卉产业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在将来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值得探讨。 问题之1:中国花卉产业源头创新需要加强。花卉作为1种植物产品,品种、种苗是源头,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至为重要。荷兰之所以能执世界花卉产业之牛耳,最重要的法宝是新品种培育。他们上到科研院校、协会团体,下到企业、个人,新品种推出。据了解,荷兰每年申请获得专利保护的新品种有1000多个。美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在世界花卉产业都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们也是世界花卉育种中心。中国不是没有种质资源,也不是没有培育能力,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新品种保护工作比较滞后。目前,已经有中国企业开始从事育种工作,也培育出了1些新品种,但新品种保护工作跟不上,很难使育种繁荣起来,在源头上遏制了产业整体发展。加强专利保护,繁荣育种事业、充实产业源头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之2:“国资”应该投向行业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不少国有花卉企事业单位及部分私营企业能从国家得到诸如拨款、项目费、补贴等的财力支持,这里统称为“国资”。无偿的“国资”投到生产环节后,生产成本不真实,产品低价冲击市场,带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笔者认为,国家资金应转向基础流通设施建设,比如在集中产地建立产后处理中心,转向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等方面。这是政府应该思考的另1个问题。 问题之3:妥善处理“游资”与“游民”问题。所谓“游资”,泛指花卉产业外的资金,因为存款利息低,23产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涌到了第1产业,在第1产业中又选择了产值相对较高的花卉。所谓“游民”就是指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转向花卉生产的菜农、粮农等。两者都有流动性,而且数量较大,来去迅猛,业内用之妥当则得利,两者都可以成为产业的新生力量,用之不妥则生害,造成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产业发展历史上,每次飞跃都离不开“游资”和“游民”作出的贡献,然而每次危机的出现也都有他们的责任。凡遇两者加入的高峰期,1定要未雨绸缪。1方面,准备投资或者加入花卉产业的人自己要注意,看问题不只看表面,要深入调查,谨慎决策。另1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及时引导,防患未然。

电商鲜花行业分析中的鲜花核心资源是什么



3、电商鲜花行业分析中的鲜花核心资源是什么

鲜花电商消费场景深入拓展 线上线下融合将成趋势线上单量增速趋缓,实体花店似乎成为出路之1随着线上单量增速趋缓,鲜花电商需要开辟新的出口摊薄成本,实体花店似乎成为出路之1。再加上近年大型花卉市场疏解腾退,花卉产品的供需失衡也为鲜花电商提供了切入线下的合适时机。花点时间最近就宣布开放供应链以吸引合伙人加入,探索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鲜花电商占有供应链优势,但也要为此付出开店、招聘的成本,且要为鲜花在花店中的折损承担风险,早期面向消费端的轻资产优势或难以复制。鲜花电商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鲜花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235.5亿元,同比增长39.5%。预计2018年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达366.2亿元,同比增长55.5%。鲜花电商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未来随着消费场景的深入拓展,更多潜在用户将被吸引,鲜花消费需求也将随着鲜花品类的拓展和服务品质的优化而进1步提升。2016-2019年中国鲜花电商行业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渗透线下 博弈实体花店1直聚焦于线上的鲜花电商开始寻求新业务。10月10日,鲜花电商花点时间官方微信发布了邀请合伙人开设实体花店的信息,开放供应链以吸引合伙人加入,并承诺从云南仓库配送到门店可实现全程冷链运输。花点时间公布的信息显示,花点时间已为加盟者提供供应链体系,包括花田、BEST标准质检前置、冷链带水运输等,同时在选址、品牌以及培训上提供相关服务。针对实体花店的开店模式等详细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花点时间求证,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花点时间的官方回复。早在今年7月,花点时间已开始为开设实体花店进行前期的招募筹备和选址规划。花点时间创始人兼CEO朱月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花点时间已开出20家门店,坪效高于1般传统花店。至于未来,线下门店以100家起步,主要分布在12线城市。鲜花电商虽起家于线上但1直在谋求线下的生存空间。同为鲜花电商的花加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已开通6家门店,但均处于测试阶段。花加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下花店可以作为线上订单配送点,极大地提升了时效性。同时可以借助店铺周边商圈及社区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流量。未来花加还会做部分品牌形象自营店,或者和线下花店做深度合作。为迎合实体门店的布局,鲜花电商频频进行线下的跨界互动。今年7月1日,花点时间与社交健身平台Keep联手发起线下活动。7月9日,花加与抖音联手将3里屯的Mercedes Me咖啡店变为鲜花点缀的“深夜表白花店”。 值得注意的是,鲜花电商逐渐向线下渗透,与想要触网的花卉市场形成了对接。线上线下融合将成趋势,寻求新流量成为必要举措鲜花电商为保证全链条可控性,搭建了相关的配套设施,随着线上单量增速趋缓,企业面临摊薄成本的压力。2016年鲜花电商行业增速达到顶峰114.1%,2017年降至68.5%,预计2018年将减少21.8个百分点。相较于早期开拓市场,鲜花电商已难以凭借口碑传播保持单量高速增加,寻求新流量成为必要举措。鲜花电商的线上单量快速增加后,企业为把控品质,在源头承包了花田、布局冷链运输,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投入重资。线上流量增速放缓,鲜花电商自然需要更多的出口摊薄成本,开设实体花店随之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消费需求转变为鲜花电商拓展线下增添了新空间。目前花卉产品的消费模式由过去的享受型和精神型转变为基本消费,市场对鲜花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需要大量的集散中心发挥集中和发散的功能,而在大型集散中心疏解腾退后,单凭线上或者线下0售的方式不仅成本过高而且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基于上述情况,鲜花电商下沉与花卉市场触网也就顺理成章。对于鲜花行业来讲,鲜花电商需要实体店的支撑来提供线下保鲜、集备、分解等功能。仅靠单1线上鲜花0售的方式无法满足目前鲜花市场的需求量,并且鲜花电商存在配送范围受限的弊端,部分商圈或偏远地区无法涉及。而鲜花实体店可以覆盖固定范围的客群,鲜花电商可借助实体门店和即时配送触达更多消费者。成本高企 发展之路待探索鲜花电商下沉至实体渠道时将面临多重考验。成本就是鲜花电商必须迈过的第1道门槛。品牌授权费和管理费分别上调至4.8万元、1.5万元/年,系统使用费每年6500元,保证金4万元,店铺设计费6500元,超过40平方米则需按平米数额外收费。与此同时,鲜花电商企业还需为完善供应链管理进行持续投入。根据中国鲜花电商行业及用户报告显示,鲜花电商供应链的核心相比传统交易模式,物流和人工是目前最主要的费用,特别是物流,高成本的冷链物流应用比例加大。鲜花电商并不熟悉线下网点的布局和配送方式,布局线下时将在物流配送、网点分布上遇到困难。面对上述问题,企业应利用线上网络体系现有的资源将实体门店的体系相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点和资源进行体系升级,如果重新搭建体系会出现亏损过高的现象。

当前整体花卉市场稳定吗?



4、当前整体花卉市场稳定吗?

中国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5、中国花卉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中国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每年都关注它的产值、面积以及行业动态,却很少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从数量、构成、投资及盈利等方面对企业这个群体进行1些分析。文中数据主要引自每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统计数据,由于没有更多的具体统计数据,许多情况只能根据笔者对花卉产业的有限了解作粗浅描述。 花卉企业成长历程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拥有1大批传统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产地,发展出了丰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阳、菏泽的牡丹,长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时代北京花乡逐渐成为专门为宫廷服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东等地的农户也在那个时期开始生产“年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是我国本土花卉商品化的发源。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园林残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响。建国后,花卉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国家也建立了不少国有苗圃为城市建设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间,花卉被视为“封资修”、“资本主义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创。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传统花卉栽培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国外花卉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的栽培模式、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开始形成。花卉企业群体的形成也始于该阶段,传统花卉产区的1批有经营头脑的花卉爱好者和农户开始建立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紧接着又有大量外资、港台商人陆续进入大陆,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扶持花卉业的发展,许多其它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花卉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花卉企业当前状况 基本情况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6.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1个庞大的群体,他们1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30余万家。 资金来源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它行业投资等。靠自身积累的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企业(还有1些花农),那个时候从事花卉业是填补市场空白,积累迅速,凡生存到现在的,多数都已经实力雄厚。90年代,正逢花卉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港台花卉企业来大陆投资。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业发展,以及来自23产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规划建设各类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温室,建立1批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的花卉生产基地。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 企业家的“成分”上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业家多数出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传统花卉苗木产区,家里有地,爱好花卉,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90年代1些学者、工商界人士,甚至官员跻身于花卉产业。较前者,他们文化水平高,眼界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许多人取得了成功。进入21世纪,企业家来源比较复杂,以具有丰富从商经验的其它行业企业家为多。从花卉产地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数量最多,根底扎实,多做生产;学者出身的企业家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1般都有较高学历,在品种引进、种苗繁殖、国外代理等产业链前端领域发挥很大作用;从其它行业转入的企业家则以经营管理见称。 企业规模与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规模主要从员工数量、生产面积、营业额等方面衡量。中国花卉企业中,农户数量庞大,小企业多,中大企业少,就是底盘大,上头小。多数农户生产面积只有几亩,员工就是几个家庭成员,平均每户2~3人,年营业额几万元。农户的数量是企业数量的20倍之多。而64908个企业当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只有8334家,所占比例不到13%,形成人们常说的“有数量,缺巨人”现象。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花卉企业的生产面积普遍偏小,营业额或产值则更小。荷兰目前大约有花卉生产1.2万家(包括种植户),生产面积1.1万公顷,从业人员7.2万人,销售额则高达73亿欧元(合人民币约730亿元)。中国花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些年有很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布如果将中国花卉企业分布到产业链上形成1个图形,大致就是1个“鸡蛋”(见下图)。 图案从左到右代表花卉产业链的育种种苗、生产以及流通几个主要环节,特点大致是“两头小,中间大”,大部分企业从事生产,从面积上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生产大国。图中育种的部分没有上颜色,那是因为目前我们的育种能力比较低,花卉生产所需的品种、种子、种球、种苗(红色星点部分)主要依赖国外直接进口或者进口扩繁。花卉企业的大部分分布在“鸡蛋”的中间--生产上,大中型企业在园林、苗木、切花、盆栽生产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业和花农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产,其次是鲜切花,从事盆栽植物生产的花农不多,可能是因为盆栽的设施和技术水平门槛较高的缘故。“鸡蛋”的尾部,也就是中国的花卉流通,也是1个产业瓶颈,不仅企业(含个体户)数量偏少,这些企业力量也有限,不能为庞大的生产提供足够的流通支持。目前国内切花、盆花消费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中高档盆花消费量约占全年消费量的30%~40%。其次为元旦、情人节、母亲节、教师节草花主要用于城镇绿化美化,政府采购的居多,其次为企事业单位。近年来花卉出口增长较快,有人说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花卉加工厂,确实有这种趋势。2005年花卉出口额为1.5亿美元,估计2006年能达到2亿美元左右,而2001年这个数字仅有8000万美元。 企业的盈利状况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成本增加,花卉价格普遍下降,中国花卉企业利润率降低,花卉业走出暴利时代,步入调整期。目前,种苗(包括种子、种球)进出口公司、部分国内的种苗生产企业(如蝴蝶兰组培)、设施资材生产贸易企业、进出口贸易企业等生存状况都比较不错,国内种苗(包括种子、种球)生产获利也不低,发展较快。生产企业中,切花切叶生产企业农户尽管利润率下降,但效益尚可;盆花调整变化比较剧烈,2005年生产面积与销售额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单位面积产值却在提升;苗木生产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面临产品结构调整,部分企业与花农遭遇难题。花卉流通领域1直都是“花卉市场+花店”格局,形势基本稳定;专业的营销公司已产生,尚处于摸索阶段。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趋势 花卉企业队伍继续壮大,优胜劣汰还在继续。中国花卉业进入21世纪后的6年间,企业数量已经增长将近2倍。影响因素有好几个:1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逐渐被国外企业看好,中外花卉贸易与交流空前繁荣;2是中国各级政府将花卉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给予重视;3是中国花卉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业外资金、人才进入,吸引更多菜农、粮农转向花卉生产。当然,企业数量连年增长,不表示只有企业诞生,实际上不断地有企业被淘汰,不断有新的企业创办,只是后者要比前者多,表现出来就是企业数量整体增长。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还要持续很长1个时期,直到两者趋于平衡,那时产业就成熟了。 1批实力较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形成,成为中国花卉产业的中坚力量。1个国家花卉产业的强大与否,首先看有没有1批数量稳定、具有主营项目、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含个体种植户)。它们抗风险能力较强,“内力”足,并且能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产业的中流砥柱。随着产业健康良好发展,这样的企业会逐渐增多,并稳定下来。 企业之间社会化分工细化,相互协作加强。10年前的花卉产业就似当年盘古初开天地的情形,企业业务种类“多而全”,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都做不精,行业整体比较混沌。现在已经逐步过渡到各自占领1块细分领域,做精做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产业链初步明晰。另1方面,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同时也走向联合、协作。各个领域内的企业都有强烈愿望联合起来,减少彼此不必要的摩擦,互补长短,自律协调,做单个企业做不了的事情,增强对外竞争力,谋求更好发展。1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各个领域协会、团体组织的组建十分活跃,如中国花卉协会在2001年成立了0售业分会,2005年又成立了盆栽分会,云南花农自发成立的联合体甚至已经多达百余个。总之,以后的花卉企业,会分得越来越细,联合得越来越紧密。 今后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接触花卉产业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在将来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值得探讨。 问题之1:中国花卉产业源头创新需要加强。花卉作为1种植物产品,品种、种苗是源头,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至为重要。荷兰之所以能执世界花卉产业之牛耳,最重要的法宝是新品种培育。他们上到科研院校、协会团体,下到企业、个人,新品种推出。据了解,荷兰每年申请获得专利保护的新品种有1000多个。美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在世界花卉产业都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们也是世界花卉育种中心。中国不是没有种质资源,也不是没有培育能力,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新品种保护工作比较滞后。目前,已经有中国企业开始从事育种工作,也培育出了1些新品种,但新品种保护工作跟不上,很难使育种繁荣起来,在源头上遏制了产业整体发展。加强专利保护,繁荣育种事业、充实产业源头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之2:“国资”应该投向行业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不少国有花卉企事业单位及部分私营企业能从国家得到诸如拨款、项目费、补贴等的财力支持,这里统称为“国资”。无偿的“国资”投到生产环节后,生产成本不真实,产品低价冲击市场,带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笔者认为,国家资金应转向基础流通设施建设,比如在集中产地建立产后处理中心,转向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等方面。这是政府应该思考的另1个问题。 问题之3:妥善处理“游资”与“游民”问题。所谓“游资”,泛指花卉产业外的资金,因为存款利息低,23产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涌到了第1产业,在第1产业中又选择了产值相对较高的花卉。所谓“游民”就是指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转向花卉生产的菜农、粮农等。两者都有流动性,而且数量较大,来去迅猛,业内用之妥当则得利,两者都可以成为产业的新生力量,用之不妥则生害,造成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产业发展历史上,每次飞跃都离不开“游资”和“游民”作出的贡献,然而每次危机的出现也都有他们的责任。凡遇两者加入的高峰期,1定要未雨绸缪。1方面,准备投资或者加入花卉产业的人自己要注意,看问题不只看表面,要深入调查,谨慎决策。另1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及时引导,防患未然。

拜求2005-2008年,云南各类花卉出口的统计数据



6、拜求2005-2008年,云南各类花卉出口的统计数据

据海关统计,2006年1-3季度,云南省花卉进出口227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7%,其中,出口961万美元,增长89.2%,持续保持较大增幅;进口1317万美元,增长5.5%。

相似内容
更多>